时间:2022-12-20
近日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11月份,中国经济指标比10月份进一步回落。具体来看,需求端增速是全面的,大幅下降。11月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连续第二个月陷入负增长,其中餐饮收入将增长8.4%。固定资产投资(本期)增长0.7%,比10月份回落3.6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回落幅度加大,制造业投资增长也有所减弱;货物出口增速由10月份的7.0%大幅放缓至0.9%,其中对美国出口下降25.4%,降幅比10月份扩大12.9个百分点。
供应方面的情况类似。11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长2.2%,比10月份回落2.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速仅为2.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速下降1.5%。11月服务业生产指数从上月的衰退边缘进一步下滑至-1.9%。此外,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较10月份再次下降0.5个百分点,至1.6%。
在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全球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人民大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主任廖群看来,CPI数据显示通胀威胁进一步降低,符合上述供需两端的情况。因此,在短期内,通胀因素不仅会成为财政和货币政策宽松的阻力,还会起到推动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11月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10.2%,比10月份加快1个百分点;1-11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0%,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移动通信基站设备等绿色智能产量分别增长100.5%、44.1%和22.2%,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6.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9.9%,其中新增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9%。廖群认为,新兴产业代表着经济的未来,这说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还是很大的,会支撑中高速增长。
事实上,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了优化疫情防控的20条措施,12月7日又出台了实施优化防控的10条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力度如此之大,有效地回应了市场预期。然后,各地政府迅速因地制宜地出台实施措施,这意味着整个国家正在向后疫情时代迈进。“但由于居民和市场需要时间去适应和调整近三年来的第一次大宽松,不会很快走出去进行报复性消费和生产,反弹的力度也不会太强。此外,外部经济环境依然严峻,12月份经济复苏步伐仍将缓慢。”据廖群分析,初步预计四季度GDP增长3.3%,2022年增长3.1%。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郭磊表示,要客观看待11月数据的影响。由于11月下旬高频数据明显回落,市场此前已预期到疫情冲击下月度数据的下行趋势。最终数据是一个确认,它对股票和固定收益定价的影响不会太大。低数据实际上进一步凸显了扩大内需的系统性政策的必要性。对于市场预期来说,后续对稳增长政策的空间更为关键,下一个观察点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
经济学家任泽平认为,根据国际经验,防疫政策优化后,需要一个季度左右的调整期。如果未来在扩大内需、发展新基础设施和新能源、稳定房地产市场、发放消费券、提振民营经济信心等方面有大的政策出台,经济有望在2010年后逐步复苏
“2023年将是后疫情时代的元年,也将是中国经济报复性复苏的一年。”廖群初步预测,“2023年GDP增速在6.57.0%之间,2022年和2023年平均增速在5%左右。能否实现将取决于许多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的演变,但在2020年GDP增速降至2.3%,2020年和2021年平均增速为5.1%后,回头看2021年GDP增速报复性反弹至8.1%并非不可能。”
TAG:出口退税,出口退税申请,出口退税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