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7
继9月美联储毫无悬念地加息75个基点后,9月22日,英国、瑞士、挪威、南非、菲律宾、越南、印尼、卡塔尔等国央行宣布加息,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加息浪潮。此轮加息引发的全球经济风险已经上升为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与市场担心美国经济将陷入衰退相比,更大的潜在风险是全球经济加速下行、总需求大幅下降、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增量研究院院长张傲平告诉国际商报记者。在此背景下,中国在政策方面应该如何应对?
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剧。
当地时间9月21日,美联储继7月28日加息75个基点后,宣布再次加息75个基点。这不仅是美联储今年第五次加息,也是美联储基准利率自2008年以来首次突破3%。加息的连锁反应随之而来。当天,美股上演“大跳水”。据报道,截至9月21日收盘,美国股市三大股指跌幅均超过1.7%,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跌至6月17日以来新低。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双双跌至7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随后,多国央行密集宣布加息。9月22日,瑞、南、卡央行均加息75个基点,与美联储保持一致;英国、挪威、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央行选择加息50个基点;越南央行分别将再融资利率和存款利率上调100个基点。在此之前,瑞典央行已经率先将基准利率上调了100个基点。
业内人士认为,为了抑制通胀,美联储等加息的步伐不会就此止步。“自今年年初以来,美联储一直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是担心通胀风险继续上升;另一方面,它担心经济“硬着陆”的风险。但目前,美联储更担心的是高通胀水平,而不是经济衰退。”张傲平说。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声明后的讲话中也相对鹰派,强调“尽量将限制性利率水平保持较长时间”。换句话说,美联储仍有可能在今年第四季度加息。世界银行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称,全球央行同步加息应对通胀,可能使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并给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带来金融危机,造成持久伤害。
中国应该是“以我为主”
相对于美国“紧货币周期”,中国目前处于“宽货币周期”。中国年9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一年期LPR为3.65%,五年期LPR为4.30%,均与上期持平。自2021年12月新一轮降息周期开始以来,LPR已四次下调。
“从外部环境看,西方发达经济体通胀居高不下,收紧宏观金融货币政策是必然选择,这将进一步抑制市场有效需求。”张傲平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货币政策应坚持“以我为主”,在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外平衡的前提下,保持战略定力,加大对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后续政策要细化落实,发挥总量和结构的双重功能,提高部门预期,提振私人部门信心,避免市场主体信心不足造成的“永久性伤害”。
业内人士认为,三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环比修复,这主要得益于宏观金融货币政策和基础设施的协同努力
此外,张傲平提醒,如果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可能再次反弹。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等汇率政策来调节外汇市场的供求平衡,避免短期内出现较大波动,向市场传递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信号,从而稳定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TAG:出口退税,工商注册财税,工厂出口退税,服装出口退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