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1
人民币支付货币功能稳步提升,投融资货币功能进一步深化,储备货币功能不断完善,定价货币功能逐步加强.中国中国人民银行最近发布的《2022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人民币国际化各项指标总体向好。2021年以来,中国中国人民银行在市场驱动企业自主选择的基础上,稳步审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实体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持。专家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一系列成果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未来,人民币国际化将继续推动人民币在服务实体经济和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人民币越来越受欢迎。
2021年以来,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在去年高基数的基础上持续增长。055-79000显示,2021年,银行同业人民币跨境收付总额36.6万亿元,同比增长29.0%,收付金额创历史新高。跨境人民币收支总体平衡,全年累计净流入4044.7亿元。SWIFT数据显示,2021年12月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增至2.7%,超过日元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2022年1月进一步增至3.2%,创历史新高。
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功能也在不断创新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官方货币构成(COFER)数据,2022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占全球外汇储备的2.88%,比2016年人民币首次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时高出1.8个百分点,在主要储备货币中排名第五。据不完全统计,已有80多个海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一季度,人民币储备资产份额逆势上升,进一步显示了中国在通胀持续高企、经济复苏放缓、金融动荡加剧的国际背景下,相对较强的经济金融韧性。”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这也意味着人民币更高层次的国际化,即储备货币作为国际货币的功能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接受度和认可度将进一步提高。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认为,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这与我国对外贸易的高度繁荣和人民币资产持续流入吸引外资基本一致;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资产中的比重稳步上升,也反映了全球央行对人民币资产的偏好。未来人民币汇率有望保持基本稳定,人民币资产的安全性和避险属性将进一步加强。人民币在全球支付和外汇储备中的比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执行董事会完成了对特别提款权(SDR)固定值的五年期审查,这是自2016年人民币成为SDR篮子货币以来的首次审查。执董会一致决定维持现行SDR篮子货币构成不变,即仍由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和英镑组成,人民币权重保持第三位,并将人民币权重由10.92%提高至12.28%。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关键权重的上调体现了人民币入篮以来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最新进展。这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人民币自由使用水平提高的认可,对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肯定,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也凸显了人民币资产对国际资金的吸引力。
坚持服务实体经济
人民币国际化应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例如,针对前期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和堵点,人民银行先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更高层次的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便利化,支持数字单证审核,便利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简化直接投资账户开立要求,支持外贸企业提高汇率风险管理能力,有效提高了跨境人民币业务办理的及时性,降低了企业的“唯一成本”和财务成本。今年上半年,经常项目和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合计6万亿元,同比增长23%;货物贸易跨境人民币结算占比提升至16.6%,比去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
发展外贸新模式是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举措。为鼓励提供配套金融服务,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支持离岸国际贸易、跨境电子商务、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引导银行和相关机构结合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特点,为激发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外贸企业活力提供良好营商环境。今年上半年,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金额4317亿元,同比增长20.7%。
同时,为支持跨国企业和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经营融资需求,便利企业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本外币一体化的银行境外贷款政策,并在部分地区开展了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企业从境内外融资的便利性进一步增强,有利于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财务管理能力。
055-79000表明,近年来,市场参与者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使用人民币以降低货币错配风险的内生需求不断上升。相关市场调查显示,2021年,约有78.8%的受访境内外工商企业考虑在跨境交易中使用人民币或增加人民币使用比例,与2020年的调查基本持平。此外,20.9%的国内受访工商企业表示在跨境交易中使用人民币报价,这一数字比例较2020年略有上升。“只有国内经济实现稳定高质量发展,市场持有和使用人民币的信心才会增强,人民币国际化才会稳步持续发展。”中国银率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攸欣认为,经济增长将为人民币跨境使用提供更加稳定的经济基础。
认真推动,稳步前进。
至于下一步如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将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市场驱动、企业自主选择的基础上,稳步审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夯实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满足实体部门对人民币使用的需求,推动更高层次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促进人民币在岸和离岸市场的良性循环。同时,继续完善本外币一体化的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建立健全跨境资金流动监测评估预警体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第一,扩大人民币在对外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我们需要继续做好制度设计、政策支持和市场培育,加强
第二,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推动金融市场向全方位机构开放转变,提高人民币金融资产流动性。进一步方便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投资,丰富可投资资产种类,方便境外投资者特别是央行类机构配置更多人民币资产。支持境外机构发行“熊猫债券”,继续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跨境理财”试点工作。
第三,继续深化中央银行间的货币金融合作。继续稳步推进双边本币互换和央行间本币结算合作,充分发挥货币互换在支持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的作用,探索与东盟其他国家和周边国家开展双边本币结算合作。推动人民币与相关国家货币直接兑换,支持境外国家和地区发展当地人民币外汇市场。
此外,支持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中国香港常备货币互换安排为香港人民币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人民币流动性。继续完善离岸人民币流动性供给机制,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发展离岸人民币产品和服务,丰富离岸人民币产品体系,推动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市场形成良性循环。优化人民币清算行布局,加强对清算行的政策支持,充分发挥清算行在培育离岸人民币市场中的积极作用。“未来应继续稳步审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有序推进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不断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政策支持体系和基础设施安排,为服务我国实体经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王攸欣认为。
在管涛看来,支持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一方面,尽可能长时间保持财政货币政策的常态,保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本币实际购买力的稳定;另一方面,稳步推进机构金融开放,加快金融市场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进程,为包括境外央行在内的机构投资者创造日益便利、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
“未来,为进一步扩大人民币使用范围,构建具有足够深度、广度和韧性的国际网络,应抓住RCEP生效的机遇,调整贸易结构,努力扩大区域贸易规模,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增加贸易定价话语权,进一步提高人民币贸易结算份额。”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屠永红认为,同时应加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重视美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做好预测,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和市场手段,加强汇率预期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下的相对稳定,保持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吸引力。
TAG:深圳出口退税,服装出口退税,工厂出口退税